您当前的位置 :三板富> 咨询 > 正文
首药控股一季度营收仅708元,还有药企零营收,背后啥原因
2022-04-29 14:48:13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news2020

一家药企的一季度营收仅700多元?

近期,首药控股(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首药控股,688197)的2022年第一季度的业绩引发关注。财报显示,该公司第一季度营业收入707.96元,同比下降99.98%。

上述707.96元的营收一度被外界认为是不是少了“万”的单位,但事实的确是第一季度营收只有707.96元。财报还显示,首药控股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亏损5066万元,归母扣非净利润亏损5122万元。

首药控股2022年第一季度主要财务数据首药控股是谁?官网资料显示,首药控股成立于2016年4月19日,今年3月刚刚登陆科创板,首药控股是由市、区两级国有资金参股的混合所有制高新技术企业,总部位于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景园街,专注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的研发和生产。

从招股书和2021年报数据来看,2018年至2021年,首药控股的营收分别为1998万、1155万、701.9万、1303万,归母净利润一直是亏损状态,分别为-1235万、-3961万、-3.3亿,-1.45亿。

首药控股2018年至2021上半年财务数据来源:招股书

首药控股2021年报财务数据从研发管线来看,首药控股共有22个在研项目,均为1类新药,其中完全自主研发11个,合作研发11个。在自主研发项目中,已进入II/III期临床试验1个、进入II期临床试验1个、进入I期临床试验4个;在合作研发项目中,进入II/III期临床试验1个、进入II期临床试验2个、进入I期临床试验8个。在研产品的靶点包括ALK、BTK、RET等热门靶点,比如走在研发前面的SY-707是首药控股完全自主研发的第二代ALK激酶小分子抑制剂,用于治疗晚期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正在推进II、III期临床试验。目前国内已上市4款ALK抑制剂,其中3个为进口,1个为国产二代抑制剂。

2021年报提到,目前首药控股所有产品均处于临床试验及临床前研究阶段,尚未有产品上市,尚未产生产品销售收入。同时,公司前期合作研发所产生的研发收入规模较小,无法覆盖报告期内公司的研发及经营投入,导致公司尚未盈利且存在未弥补亏损。

自3月上市以来,首药控股的股价就一路下跌,截至4月28日收盘,报17.97元/股,跌3.65%,市值26.72亿元。

有医药企业第一季度营收为零

未盈利依然能够上市,首药控股适用的规则是上交所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上市,即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医药行业企业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准开展II期临床试验,其他符合科创板定位的企业需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并满足相应条件。这类企业的股票简称中往往带有“U”。

公开资料显示,首药控股上市时,募集资金净额13.74亿元,而拟募集资金为20亿元,拟分别用于首药控股创新药研发项目、首药控股新药研发与产业化基地和补充流动资金。

像首药控股一样依照第五套标准上市的企业不在少数,而2022年第一季度营收很低的也并非只有首药控股,如专注于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及其它重大疾病领域的亚虹医药(688176)2022第一季度主营收入9149.76元,由阿斯利康、国投创新联合成立的迪哲医药(688192)和专注于癌症和代谢疾病的海创药业(688302)第一季度营业收入为0。

部分2022年第一季度营收较低的药企及其研发费用情况对于少数营收的来源,首药控股在季报中并未披露。据证券时报,首药控股董秘回应称,这是真实的数据,但这应该不是主营业务收入,公司此前取得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是与正大天晴等公司合作研发所产生的合作开发收入。只有在合作研发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时,对方才会相应地支付里程碑付款,今年一季度公司还没有这样的里程碑事件发生,所以暂时没有收入。

亚虹医药在第一季度报告中则透露,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产品仍处于研发阶段,营业收入为海克威(APL-1706)在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作为临床急需进口药品申报并实现的收益。

相比较头部药企一个季度就百亿或几十亿级别的营收,更多药企的季度营收在千万级别。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这些药企的研发投入或研发费用保持高增长。同样是以首药控股为例,其2021全年研发投入达到1.57亿元,2022年第一季度研发费用4612万元。招股书则显示,首药控股2018年度至2020年度研发费用分别为3183.65万元、4391.03万元、8503.27万元。

部分科创板企业2022年第一季度营收及增长率表现来源:wind根据wind数据,截至4月29日上午8时,共有近350家科创板企业公布了第一季度营收。从整体表现来看,约七成的科创板企业营收实现了正向增长,其中最高营收增长率超3000%。业内普遍认为,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短期内会影响营收和利润,但是当有产品管线取得进展或者开始商业化,其未来业绩可期。

标签:

相关阅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三板富 | 专注于新三板的第一垂直服务平台"或电头为"三板富 | 专注于新三板的第一垂直服务平台"的稿件,均为三板富 | 专注于新三板的第一垂直服务平台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三板富 | 专注于新三板的第一垂直服务平台",并保留"三板富 | 专注于新三板的第一垂直服务平台"的电头。

最新热点

精彩推送

 

Copyright © 1999-2020 www.3bf.cc All Rights Reserved 
三板富投资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0036824号-16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